沈阳:波澜壮阔七十载 聚力奋进新征程
沈阳,史称“盛京”、“奉天”,是辽宁省省会、副省级市,东北地区重要中心城市、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沈阳位于辽河平原中部,南连辽东半岛、北依长白山麓,地处东北亚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是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区通往关东地区的综合交通枢纽,是“一带一路”向东北亚、东南亚延伸的重要节点。全市总面积12860平方公里,市区面积3471平方公里,下辖10区、3县(市),常住人口831.6万人。
?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沈阳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奋发图强、艰苦奋斗、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在经历了几番曲折与磨砺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城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发展动能加速转换,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社会事业全面繁荣,谱写了一篇辉煌壮丽的时代华章。
?
70年发展历程——栉风沐雨、沧桑巨变
?
新中国成立70年,沈阳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建设经历了曲折和不平凡。70年历程,展现了沈阳思想不断解放、认识不断提高、理论不断创新、实践不断探索、改革不断深化、开放不断扩大、发展不断跨越的历史;展示了沈阳人民迎难而上、难中破困、逆中求进,走出了一条适合东北老工业基地特点的发展道路。
?
一、改革开放前三十年(1949-1978年)
?
社会主义新中国的诞生,使饱受殖民统治和压迫的沈阳焕然新生。新中国成立30年,沈阳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克服了前进中的重重困难,把一个经济崩溃、百业凋零、民不聊生的旧沈阳,建设成为东北地区最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全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纵观这段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
第一阶段:恢复建设期(1949-1957年)。1948年11月2日,沈阳解放。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沈阳进行了土地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实行了农业合作化,进行了以机电工业为主的大规模基本建设,建立起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有计划的大规模经济建设打下了基础,为抗美援朝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使国民经济获得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195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9.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是1953年(13.2亿元)的1.6倍,年均增长13.5%,高于全国4.3个百分点;粮食产量年均增长6.2%;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2.3%。物价稳定、市场繁荣、人民生活有了显著改善,全市政治、经济形势呈现一派安定团结、欣欣向荣的局面。
?
第二阶段:经济困难、调整期(1958-1965年)。这个阶段,沈阳社会经济经历了曲折的发展道路。在所有制改革上急于过渡,在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超越客观条件,不顾经济规律,盲目追求高速度发展,给国民经济造成了严重损失。“二五”期间(1958-1962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31亿元减少到14.7亿元,年均下降7.0%;粮食产量从87.4万吨减少到45.7万吨,年均下降15.0%;工业总产值从53.4亿元减少到27.9亿元,年均下降2.4%。为扭转不利局面,在党中央的统一部署下,沈阳开始压缩基本建设规模,大力加强农业,经过艰苦奋斗,全市经济得到恢复,国民经济重新出现了稳步发展的好势头。1963-196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1.3%,分别高于全国、全省6.2和5.4个百分点。
?
第三阶段:经济徘徊、整顿期(1966-1978年)。“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使得刚刚摆脱困境、步入良性发展的经济濒临崩溃边缘,许多工厂停工停产,社会经济生活陷入混乱停顿状态。1966-1976年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不足1倍,年均增长5.6%。低于“一五”时期7.9个百分点;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7.7%,低于“一五”时期14.6个百分点。粉碎“四人帮”后,全市着手整顿和恢复被文化大革命破坏了的国民经济。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沈阳经济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
二、改革开放后四十年(1979—2018年)
?
改革开放后的40年发展历程,是一部思想大解放、制度大变革、动力大转换的历史。沈阳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在改革开放中谱写了蓬勃发展的光辉诗篇。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
第一阶段:探索转型期(1979-2001年)。1979年,从全面启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以搞活大中型企业为中心的经济体制改革,沈阳的改革开放从农村突破,逐步向城市推进,国民经济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进入90年代,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国企改革全面推进。作为国企比例较高的老工业基地,沈阳在改革转型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矛盾和困难,发展进入了被喻为“东北现象”的阵痛期。这个阶段,从探索调整到转型阵痛,全市经济在改革中波动发展。1979-200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总量实现了从50亿元到1174亿元的飞跃,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则经历了-7.7%的低谷到23.6%的高峰,23年间平均增速10.3%,分别高于全国、全省0.7和1.6个百分点。
?
第二阶段:振兴腾飞期(2002-2012年)。2002年,沈阳确立了“工业立市”发展战略,2003年中央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为沈阳改革开放注入了强大动力。全市以促进项目建设为核心,连续开展了“项目年”“工业年”“创新年”“优化结构年”活动。同时,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外资涌入、南资北上的契机,构建“东汽”“西重”“南高”“北农”的产业发展格局,通过聚集重点工作及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全市经济步入了振兴发展的快车道。这一阶段,沈阳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14.8%,分别高于全国、全省4.4和2.2个百分点。
?
第三阶段:调速提质期(2013年至今)。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启动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重“扩大总需求”与“供给侧改革”并重,经济全面步入转型升级的新常态。这一时期,沈阳经济同样遇上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新状态,由高速增长转向中低速增长。2013-201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3.6%,分别低于全国、全省3.4和0.5个百分点,明显有别于建国以来所有阶段。但同时也要看到,全市经济结构呈现不断优化升级的态势,支撑经济增长的动力逐步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国民经济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
?
70年辉煌成就——全面振兴、历史跨越
?
一、综合实力实现了由弱到强的巨大转变
?
解放前,沈阳经济落后,生产力低下,百业凋零、民不聊生。新中国成立后,沈阳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投入到经济社会建设的滚滚洪流中,把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推进,经济基础不断夯实,经济规模稳步扩张,发展水平大幅提高,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
?
经济总量连续翻番。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1952年的10.6亿元、1978年的43.6亿元跃升至1985年的百亿元、2000年的千亿元,2010年跃上五千亿元新台阶,实现了新的历史跨越。201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292.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52年增长254.6倍,年均增长8.8%,分别高于全国、全省0.7和0.3个百分点。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1952年的395元、1978年的819元增至2018年的75766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52年增长97.5倍,年均增长7.2%。按当年年末汇率折算,1952年仅为151美元,1978年为519美元,处于低收入国家水平。2006年,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000美元,达到中等偏上收入国家水平,2018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提高到11449美元。
?

图1? 1952-2018年沈阳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速情况
?
财政实力不断增强。1955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仅为0.78亿元,1978年增至16.76亿元,年均增长14.3%。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努力,全市一般预算收入在2004年突破100亿元,2018年达到720.6亿元,是1978年的43倍,年均增长9.9%。
?

图2? 1955-2018年沈阳地方财政收入情况
?
二、经济结构实现了从失衡到协调发展的深刻变革
?
新中国成立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沈阳将经济结构优化调整作为经济发展工作的一条主线,农业基础作用不断加强,工业支撑作用进一步巩固,服务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日益突出,三次产业结构趋于协调。
?
(一)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
?
沈阳作为新中国最早建设的重工业基地,长期以来依靠工业带动经济发展,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长期居于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1952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为6.6:62.3:31.1,1960年第二产业占比达到峰值76.9%,这种工业占绝对主导地位的情况一直从建国初持续到70年代末。1978年,随着改革开放沈阳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生产、生活服务需求明显扩大,服务业开始崛起并保持了较快发展势头。第二产业占比逐步降低,第三产业占比提高,三次产业结构从1978年的9.0:65.9:25.0调整为2018年的4.1:37.8:58.1。1952-2018年,全市第一产业占比下降2.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下降24.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提高27.0个百分点。2018年,三次产业分别拉动GDP增长0.2、2.2和3.0个百分点,经济增长实现了从主要依靠工业拉动转为工业和服务业共同主导。
?

图3? 1952-2018年沈阳三次产业构成情况
?
(二)农业基础不断稳固,现代农业加快发展
?
解放初期,沈阳农业生产条件十分落后,基础薄弱,水平低下,各类农产品产量较低。1949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仅为0.6亿元。粮食产量44.9万吨、蔬菜产量3.9万吨、大牲畜14.2万头。新中国成立后,沈阳实行土地改革,进行大规模农业基础建设,农业基础地位逐步稳固。经过30年的发展,1978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3亿元。粮食产量129.4万吨、蔬菜产量113万吨、大牲畜21.1万头,分别是1949年的2.9倍、29倍和1.5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进入新世纪,国家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农村经济发展得到有效提振。2018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25.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8.8倍,年均增长5.7%。农产品产量大幅增加。2018年,全市粮食总产量369.1万吨,蔬菜产量362万吨,大牲畜67.2万头,分别是1949年的8.2倍、92.8倍和4.7倍。农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由过去的单纯注重种植业,向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全市种植业占比由1949年的92.4%下降到2018年的46.5%,畜牧业占比由2.6%提高到42.2%。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2018年,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380.9万千瓦,是1978年的6倍。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提高到85%。现代农业加快发展。2018年,全市建设高标准农田1.4万公顷,高效特色农业面积达到13.5万公顷。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建设农产品加工项目22个、休闲农业项目62个,农村电商主体增长1.7倍、网上交易额增长1.2倍。
?
(三)工业经济辉煌起步,经历阵痛走向振兴
?
1.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发展速度呈现明显的阶段特征
?
解放初期,由于战争的破坏,沈阳工业发展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上世纪50年代初,国家集中力量在全国范围内优先发展重工业,作为国家建设的重点城市之一,沈阳工业得到恢复和改造,工业生产获得新生并实现飞跃发展,奠定了沈阳在全国工业中的重要地位。伴随着新中国第一台半自动程序控制车床、第一台巨型变压器、第一台250吨塔式起重机、第一架歼击机……的诞生,沈阳这座东方“鲁尔”城,以崭新的姿态为全国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谱写了沈阳工业发展的辉煌历史。1949年,沈阳工业总产值仅为3.1亿元,占全国比重2.2%。“一五”期间,全市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速达到22.3%,高于全国4.4个百分点。1957年,沈阳工业总产值占全国比重达到最高5.5%,仅次于上海、天津和北京,居全国第4位。经过30年的建设,1978年,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89.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49年增长46.6倍,年均增长14.2%,高于全国0.6个百分点。
?
改革开放40年,对沈阳工业来说,是一段从困境走向振兴,从辉煌步入瓶颈,在艰难转型中重拾信心再出发的过程。上世纪90年代,计划经济色彩相对浓厚的沈阳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体现诸多不适应。企业破产、职工下岗、效益滑坡,整体经济陷入低谷。1979-2002年,全市工业总产值仅增长6倍,年均增长8.4%。2002年,沈阳确定了“工业立市”发展战略,2003年中央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自此,沈阳工业步入快车道,工业经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2011年,全市工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元。2003-2012年,工业总产值增长11倍,年均增长31.4%。十八大以来,受“三期”叠加影响,沈阳工业再次经历了爬坡过坎、艰难转型的阵痛。随着全市经济调结构、转方式,沈阳工业以改革创新为驱动、以质量效益为核心,老工业基地浴火重生,即将迈向新一轮振兴。
?
2.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优势产业竞争力提升
?
沈阳是我国最早建立的以装备制造业为特色的重工业基地,传统产业基础雄厚,享有“共和国装备部”的美誉。上世纪50年代,沈阳作为国家建设的重点,完成了26个限额以上(包括国家156项重点项目中的6项)工业项目,一批大型骨干企业如沈阳第一机床厂、重型机器厂、中捷友谊厂、矿山机器厂、变压器厂、电缆厂等,以其生产的机床、电信电缆、重型矿山设备、通用机械等有力地支援了全国经济建设;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又相继建立了煤炭、炼焦等原材料工业以及汽车、拖拉机制造工业;70年代初,建立了三大合成材料和电子等新兴工业。改革开放前夕沈阳已发展成以机械工业为主的包括冶金、化工、轻纺、建材、电子等门类比较齐全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机械工业产值仅次于上海、天津、北京,居全国第4位。大型风机、变压器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50%,均居全国首位,金属切削机床产量居全国第2位。
?
改革开放以来,沈阳积极实施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尤其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围绕建设新型产业基地,集聚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高端制造业,以打造世界级的装备制造业基地为目标,不断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优势产业竞争力。这期间,沈阳对几千家国有中小型企业实施了转制,对上百家扭亏无望的企业实施关闭破产,对机床、沈鼓、北方重工、黎明航发等一大批国有大型骨干企业进行重组改制,极大地提高了企业核心竞争力。2018年,在全市36个工业行业大类中,12个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超100亿元,其中装备制造业就占据6个席位,汽车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分别位列前两位。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3%,增速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68.6%,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4.4个百分点。“十二五”以来,一批骨干工业企业快速成长,企业竞争力不断提高。其中,以华晨宝马集团为代表的汽车制造业保持较快增长势头。2018年,华晨宝马产值增长26.2%,在其强劲增长的带动下,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6%,高于规模以上工业4.0个百分点。汽车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49.7%,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5.6个百分点。
?
3.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新旧动能接续转换
?
党的“十八大”以来,沈阳大力发展高技术制造业,积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动能加快孕育发展,新旧动能接续转换。高技术制造业迅猛增长。2018年,全市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4.3%,高于规模以上工业6.7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9.7%,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其中,医药制造业增长15.1%,高于全市7.5个百分点;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增长32.1%,高于全市24.5个百分点。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快速。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战略新兴产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32.2%,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24.9个百分点;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21.3%,比上年提高5.4个百分点。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值分别增长2.6倍、1.1倍、18.3%和17.7%。以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为代表的机器人制造业增长22.8%。主要新兴产品实现较快增长,其中新能源汽车增长71.1%;工业机器人增长19.6%。
?
(四)服务业快速发展,成为经济增长主引擎
?
建国初期至上世纪70年代,生产资料行业优先发展,服务业发展相对缓慢。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生产、生活的服务需求明显扩大,服务业开始崛起并保持了较快发展势头,呈现出交通运输、批零住餐等传统重点行业发展良好,金融保险、房地产、现代物流、信息传输等新兴服务业成为新亮点的发展新格局。2018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达到3655.7亿元,按可比口径算,是1978年的69.5倍,年均增长11.2%,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0.8个百分点;服务业占GDP比重由1978年的25.0%提高到2018年的58.1%;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由1995年的48.2%提高到2018年的55.9%。2018年,服务业拉动经济增长3.0个百分点,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主引擎。
?
三、社会需求实现了从封闭传统到开放新兴的积极转化
?
(一)投资总量不断攀升,投资结构日益优化
?
总量不断攀升。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沈阳根据经济建设的需要,不断调整固定资产投资结构,投资规模逐步扩大,特别是“十五”“十一五”时期,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历史机遇,积极引进和实施重大项目,拓展投资渠道,扩大投资规模,投资总量成倍增加,极大地增强了国民经济发展后劲。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由1949年的200万元提高到2018年的1700多亿元,70年间累计完成投资超过5万亿元。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00年以来,在扩大内需等宏观政策引导下,伴随着不断加快的工业化进程,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迅猛增长,2001-2013年,连续13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年均增长27.8%。1949-2018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7.9%。
?
结构日益优化。改革开放之前,沈阳作为国家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工业投资占绝对主导地位。1978年三次产业投资比为5.2:65.2:29.6。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房地产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和商业、服务等相关产业投资的不断增长,投资结构逐渐由“二三一”调整为“三二一”,第三产业投资占主导地位,对全市第三产业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2018年,全市三次产业投资比为1.1:18.0:80.8,与1978年比,一产占比下降4.1个百分点,二产占比下降47.2个百分点,三产占比提高51.2个百分点。
?
(二)消费市场繁荣活跃,新业态迅猛发展
?
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解放前,由于连年战乱、财竭力尽,沈阳这个历史上东北地区最大的商品集散地日益萎缩。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消费品市场的振兴和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严禁投机倒把,发展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计划经济时代,这种商业模式在保证人民生活必需品供应和稳定市场物价方面,起了关键性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社会供给能力不足的矛盾逐渐凸显。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沈阳商贸行业经历了国有民营、改组改制等多轮次改革,由国有制一统天下转变为多种经济成份并存、非公经济发展繁荣的新阶段。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下,逐步形成了购销功能齐全的贸易体系。商品流通规模不断扩大,消费品种类极大丰富,人民消费能力不断提高,内外贸易繁荣活跃。1979年,沈阳“北行农贸市场”成为全国第一个由政府批准设立的农贸市场。1983年,沈阳“五爱市场”逐步发展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2018年,五爱市场成交额达到426亿元,仍是全国五大集贸市场之一,带动和催生了周边银行、餐饮、住宿、物流、衣柜、展台、饰架等十几个相关行业的繁荣发展。70年来,沈阳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从1949年的1.2亿元提高到1978年的16.4亿元,1989年突破100亿元,2006年突破1000亿元,2018年达到4051.2亿元,是1949年的3376倍,年均增长12.5%;是1978年的247倍,年均增长14.8%。
?

图4? 1949-2018年沈阳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情况
?
新业态迅猛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涌现出各种新型商业业态。专卖店、专业店、超级市场、便利店、百货店、折扣店、购物中心等遍地开花,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城乡贯通的商业销售网络,大大改善了全市人民的购物环境。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网络覆盖面的扩大,在“互联网+”的带动下,以网上零售、o2o营销、城市商业综合体为代表的贸易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不仅提高了居民的生活水平,也汇聚着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新兴力量。网上零售保持高速发展,成为重要新经济增长点。2018年,全市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业网上商品零售额首次突破200亿元大关,实现265.7亿元,比上年增长34.4%;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6.6%,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达19.9%,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个百分点,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商业综合体快速发展,品牌商户明显增加。2017年,全市17家商业综合体中自营联营商户与租赁商户总计达2708个,比上年增加591个,增长27.9%;实现销售额100.3亿元,增长11.5%,并连续三年两位数增长;全年客流总量达1.9亿人次,增长5.6%。
?
(三)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外向型经济步伐加快
?
新中国成立70年,沈阳的对外贸易实现了从小到大,从低质到高质的转变。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沈阳紧紧抓住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党的“十八大”以来,沈阳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开放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拓展。